۞ 中華百家姓一覽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 ;
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薑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薑,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
; 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 ( 杭州 )
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原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
,歷代增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
明陸深《蜀都雜抄》曰:「今百家姓以為出於宋朝,故首以趙、錢、孫、李,尊國姓也。」《百家姓》之序非以人口之多寡,僅據以讀來順口,易學好記,乃啟蒙稚子之讀物,是故其與《三字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
延伸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別:
以姓為氏
: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直接承襲為氏。
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些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為人知曉。
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裏、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項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
,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 匠、屠等。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以諡號為氏。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